看见长春 国内热点
“小站牌”见证城市治理“绣花功”
2025-09-05 13:11:00 来源:

公交是城市文明的窗口,站牌与站台更是藏着民生温度的细节角落。9月4日,长春全市5000多座公交站牌的改造与维护工作,正一派火热地推进着。这些天天陪伴市民出行的“小站牌”,为何能成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鲜活写照?答案就藏在背后清晰明确的城市治理理念里。

改造好的站牌更大也更清晰了(央广网记者 舒震 摄)

上午9时许,记者沿自由大路走访时看到,一名工作人员正蹲在地上擦拭站牌内的站序标识,确保站序及首末班车时间清晰可辨;另一名工作人员则反复擦拭站牌外侧的玻璃。“得保证老人、小孩都能轻松看清,站牌里面有一点灰尘都不行。”现场负责人一边叮嘱,一边递过清洁布,让同事擦拭新站牌的浮尘。

这样“分毫必较”的改造细节,正是对城市精细化治理要求的具体落实。

早在今年7月31日,长春市委书记张恩惠就以“四不两直”方式调研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,强调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坚持问题导向,下足“绣花功夫”,更好回应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,用可感、可及、可信的改革成果造福于民。这一要求,也为公交站牌等民生细节的治理指明了方向。

城市精细化治理,贵在“于细微处见功夫”,而作为市民出行“指南针”的公交站牌,正是最贴近生活的治理“考场”。

早些年,长春街头的单杆站牌“简陋难用”:字体小且易褪色,经风雨后信息模糊,老人、小孩需凑近才能看清线路。如今,循着精细化治理的思路,经过三轮迭代升级,400多条街路上的站牌已“改头换面”:从白钢集合站牌让多条线路信息“一目了然”,到采用氟碳漆材质适配北方气候、实现耐脏耐用,再到1000多座新型站牌兼顾“清晰标识”与“街景融合”,每一处变化都精准瞄准市民出行“痛点”,将治理精度落到群众需求的“点上”。

市民查看站牌(央广网记者 舒震 摄)

而这份“精准服务”的实现,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协同发力,其中政企协同推进精细化治理的默契尤为关键。

2007年起,由公交集团改制而来的长春市日月公交设施制作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日月公司)接手站牌运维,既承担着城市公共服务责任,又通过“广告收益反哺设施建设”模式,形成可持续治理闭环。

为让站牌“好用又经用”,企业曾通过贷款、借款乃至职工集资推进改造,还组建100多人专业队伍、投入30多台维修车,将“精细化”融入日常运维各环节:线路调整时几小时内完成信息更新,雨雪天后第一时间清理擦拭,站牌损坏时维修队伍随时待命。这种“专人管、及时修、跟着需求改”的模式,让公共设施运维告别“粗放化”,真正实现“按需供给”。

不过,精细化治理之路并非一帆风顺,也面临着“现实考题”。

2020年后,依赖广告收入的日月公司遭遇“收入锐减”,连员工工资、贷款利息都难以维系,却仍需承担200多条公交线路的站牌新建、补位,以及票价、首末车时间调整等配套服务,每年依旧投入数百万元。即便如此,企业始终未让站牌运维“掉链子”。因为大家深知,小小的站牌一头连着城市治理的“面子”,一头系着市民出行的“里子”,越是困难,越要守住精细化治理的“底线”。

据日月公司经理陈美玉介绍,目前全市已完成1000多座第三代公交站牌的改造,改造范围覆盖西安大路、同志街、建设街、重庆路、新发路、上海路等20条街路。新版站牌更清晰,外侧玻璃板面也具备更强的防腐性,能抵御风吹日晒,让市民出行时看牌更清楚、更方便。同时为迎接国庆,每天安排二十余辆清洁车在路面开展站牌清洁维护工作,计划于9月25日前,完成长春市全市5000余座公交站牌的全面清洁与维护。

“现在站牌干干净净、信息清清楚楚,对于我们出行真的很方便。”市民高先生的话,道出了市民对站牌治理成果的真切感受。

城市的美好,藏在每一次贴心的改变里。如今,长春新一轮站牌焕新工作正在加速推进,这座城市正以更多此类“民生小事”为抓手,将精细化治理的触角延伸至街头巷尾,让城市既有“大格局”,更有“暖细节”。

来源:央广网

初审:李皓

复审:张微微

终审:李锐 刘晓玲